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李朔编辑|李朔
《——【・前言・】——》
提起朱元璋,多数人脑子里先冒出来的,都是“杀功臣”“狠辣无情”的标签。民间传他连画师画得不像都要砍头,朝堂上更是一言不合就株连九族,仿佛这位草根皇帝满脑子都是“杀”。可翻遍《明实录》,偏有件事戳破这种刻板印象——有个老妇人拦着他的车架破口大骂,骂他“过河拆桥的昏君”,他不仅没动刀,还把老妇人接进宫养老。这不是野史瞎编,而是藏着朱元璋最被误读的一面:他的狠从不是没头没脑的疯杀,而是带着帝王算计的精准权衡。
一、敢骂皇帝的老妇人,凭啥能活下来?
寻常人见了朱元璋,连呼吸都得放轻。这位从濠州乞丐摸爬成皇帝的主儿,早年跟元兵拼杀时,提着刀就能冲进敌阵;后来收拾陈友谅、张士诚,鄱阳湖底沉的尸体能堵了水道;当上皇帝后,胡惟庸案杀了三万多,蓝玉案又株连一万五,官员上朝都要先跟家人拜别,怕走了就回不来。可这个老妇人,不仅敢挡皇帝的仪仗,还指着朱元璋的鼻子骂“你全家不得好死”。按规矩,护卫早该把人拖去午门问斩。但朱元璋却抬手喝止,弯腰凑过去问“大娘,我到底哪里惹您生气了?”直到老妇人哭着喊出“我儿子韩成替你死在鄱阳湖,你倒好,转头就把他忘了”,朱元璋才僵在原地——他是真把这个救命恩人抛在了脑后。换作其他皇帝,就算记起来,顶多赏几两银子打发走。
但朱元璋干了三件实在事:先把老妇人接进皇宫偏院,派两个宫女专门伺候饮食起居;再下旨追封韩成为高阳郡侯,诰命文书里写清“鄱阳湖一战,韩成功居首”;最后从内帑里拨银子,在应天府盖了座侯府,让韩成的两个儿子搬进去,连他们的学业都派了翰林院编修教。要知道,当年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,能善终的没几个。徐达、常遇春算幸运的,可李善长、冯胜到最后还是落了个满门抄斩。这个骂了皇帝的老妇人,反倒成了大明最特殊的“皇亲”,不是朱元璋突然心软,而是他心里有本账:骂他的人多了,但骂得有理、还攥着他“救命恩情”的,只有这一个。
二、鄱阳湖的纵身一跃,藏着韩成必死的真相
韩成的死,不是简单的“舍身救主”,而是当时朱元璋唯一的活路。公元1363年,鄱阳湖大战打到第二十七天,陈友谅的猛将张定边带着三条快船,冲破朱元璋的水军大阵,直扑朱元璋的主舰“帅船”。常遇春的箭虽然射中了张定边的肩膀,可他手下的士兵跟疯了似的往前冲,眼看就要把朱元璋的船围得水泄不通。更糟的是,朱元璋的帅船还在浅滩上搁了浅,推都推不动。前有追兵,后无退路,船上的亲兵都慌了神,有人甚至偷偷摸向了船桨,想自己先跑。这时候韩成站了出来,扯着朱元璋的袖子说“大帅,我跟您身高差不多,脸型也像,我穿您的衣服跳河,他们肯定会去捞我的尸体邀功,您趁机换小船走”。朱元璋一开始还假意推脱,说“不行,我不能让你替我死”,可话还没说完,韩成已经扒了他的蟒袍穿在自己身上,朝着敌军的方向喊了一句“我朱元璋愿降,勿伤我部下”,然后“扑通”一声跳进了湖里。陈友谅的士兵一看“朱元璋”跳河了,果然乱了阵脚,都争着划桨去捞尸体,想抢头功。朱元璋趁机换乘旁边的小船,顺着水流溜了出去。这里有个被忽略的细节:韩成必须死。当时张定边已经认准了朱元璋的帅船,就算韩成不主动跳河,等会儿敌军攻上来,朱元璋为了活命,说不定会下令把韩成推出去当“假朱元璋”。韩成跟着朱元璋打了五年仗,早就摸透了这位大帅的脾气——与其被人推出去,不如主动死,还能落个“忠诚”的名声,给家里留条活路。所以韩成的死,既是忠诚,也是无奈。他用自己的命,换了朱元璋的活路,也换了韩家后来几十年的平安。
三、朱元璋为啥会“忘”了救命恩人?
不是朱元璋记性差,而是他故意把韩成的功劳压了下来。鄱阳湖大战结束后,朱元璋论功行赏,封徐达为魏国公,常遇春为鄂国公,连傅友德这种半路投靠的将领,都封了颍川侯,赏了几百户佃农。可对韩成,他半个字都没提,仿佛这个人从来没在战场上存在过。有人说这是朱元璋忘恩负义,可细想就知道,他有自己的算盘。第一,韩成的功劳太大,大到不好封赏。如果封韩成为侯,那当时跟着韩成跳河的两个亲兵怎么办?他们虽然没淹死,可也是舍命护主;如果只封韩成不封他们,难免会让人觉得朱元璋偏心。干脆先把这事压下来,等风头过了再慢慢安排。第二,当时朱元璋还没称帝,名义上还是小明王韩林儿的“吴国公”。韩成跟韩林儿同姓,要是把韩成捧得太高,难免会有人说他想借韩成的名义拉拢韩林儿的旧部,甚至说他想“挟韩氏以令诸侯”。这时候的朱元璋,最忌讳的就是“僭越”,自然不会给自己找这种麻烦。第三,朱元璋需要塑造“天命所归”的形象。如果到处说自己是靠一个小兵替死才活下来,那岂不是显得自己这个“真命天子”太狼狈?他要让天下人觉得,鄱阳湖大战能赢,是靠他的谋略、靠上天的保佑,而不是靠一个小兵的“舍身”。所以他宁愿把韩成的功劳淡化,也不愿让人知道自己当年有多险。直到老妇人找上门来骂街,朱元璋才找到一个完美的台阶。他借着这个机会,既表彰了韩成的忠诚,又向天下人展示了自己“知恩图报”的一面,还顺便堵住了那些说他“忘恩负义”的嘴。这波操作,比杀了老妇人高明十倍——杀了人只会落个“暴君”名声,善待老妇人却能赚个“仁君”口碑。
四、韩家为啥能躲过朱元璋的“功臣清洗”?
朱元璋晚年杀功臣,杀到连自己的女婿欧阳伦都不放过——就因为欧阳伦私贩茶叶,他直接下令赐死。可韩成的儿子韩观,不仅能安安稳稳地做官,还一路做到了征南将军,甚至朱棣造反后,还能继续留在朝堂上。这不是运气好,而是韩成的死,给韩家镀了一层“免死金牌”。首先,韩成是“烈士”,而且是救过朱元璋命的烈士。朱元璋杀胡惟庸、蓝玉,是因为他们手握兵权、结党营私,威胁到了皇权。但韩观不一样,他虽然也带兵打仗,却一直记着自己的身份——他是“功臣之后”,不是“权臣”。每次打完仗,他都主动把兵符交还给兵部,从不私藏兵权;朝廷赏他田地,他也只留够家用的,剩下的全捐给地方赈灾。其次,朱元璋需要一个“正面典型”。
他杀了那么多功臣,民间难免会有“朱元璋薄情寡义”的议论。而韩家的存在,就是他“知恩图报”的活证据。他给韩观官做,给韩家赏赐,就是要告诉天下人:只要你对我忠诚,只要你有功于大明,我就不会亏待你,就算你死了,你的家人我也会照顾。最后,韩观会做人。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,韩观虽然跟着建文帝朱允炆打仗,却没拼尽全力——他知道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,不管谁赢,都是朱家的天下,没必要把自己搭进去。等朱棣打进南京,韩观主动带着兵符去投降,还说“我父亲当年救过太祖皇帝,我今天投降陛下,是为了保全韩家的香火,也为了不辜负太祖的恩义”。朱棣本来就想拉拢旧臣,看到韩观这么识时务,自然不会为难他,还让他继续当征南将军,镇守广西。对比一下李善长、蓝玉这些功臣,他们要么手握兵权不肯放,要么居功自傲、飞扬跋扈,最后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。而韩家,靠着“低调”和“识时务”,成了少数能从朱元璋时代活到朱棣时代的功臣家族。
五、这场“骂街事件”,藏着朱元璋最真实的帝王术
很多人觉得朱元璋是“暴君”,可从老妇人骂街这件事就能看出来,他的“暴”是分人的——对威胁皇权的人,他狠得下心杀;对有恩于他、又没威胁的人,他也懂得“恩”。他杀贪官,是因为贪官刮民脂民膏,动摇了大明的统治根基;他杀权臣,是因为权臣手握兵权,可能会谋反;但对于韩成这样的“救命恩人”,对于老妇人这样的“受害者”,他却表现出了难得的宽容。这不是因为他突然善良,而是因为他懂得“权衡”——作为一个从社会最底层爬上来的皇帝,他比谁都清楚,民心比什么都重要。老妇人骂他,表面上是个人恩怨,实际上是在提醒他:你别忘了那些跟着你打天下的人,别忘了你当年说过的“共享富贵”的话。
如果他杀了老妇人,只会让更多旧部寒心,甚至可能引发兵变;而善待老妇人,却能让天下人知道,朱元璋不是个忘恩负义的人,跟着他干,有奔头。而且,朱元璋这么做,也是在给文武百官立规矩:你们看,就算是一个普通老妇人,只要她有理,朕都能容她;但你们要是敢贪赃枉法、结党营私,朕也绝不手软。一边是“恩”,一边是“威”,一软一硬,才能把朝堂管得服服帖帖。很多人只看到朱元璋“杀”的一面,却忽略了他“恩”的一面。他不是一个完美的皇帝,甚至可以说他很残暴,但他绝对不是一个没脑子的暴君。他的每一个决定,无论是杀人还是赏人,都藏着他对皇权的算计,对江山的考量。老妇人的一顿骂,骂出了韩成的功劳,也骂出了朱元璋最真实的帝王心术——狠,是为了守住江山;恩,是为了稳住人心。
【参考资料】
《明史・韩成传》,中华书局点校本,1974年版
《明实录・太祖实录》卷十四,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
吴晗《朱元璋传》,生活・读书・新知三联书店,2019年版
谈迁《国榷》卷三,中华书局,1958年版
谷应泰《明史纪事本末・太祖平吴》,中华书局,1977年版
李贽《续藏书・韩成传》,中华书局,1959年版
张廷玉等《明史・功臣世表》,中华书局点校本,1974年版
股票配资论坛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