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马风情
“来就说come去就说go,点头意味着yes摇头就是no。”想象一下,如果有个扎俩小辫子的小姑娘,在你眼前边跳边唱这童谣,你肯定会觉得既好看又自然。但要是换到大清皇宫里,这场景是不是就让你惊讶不已了?
之前咱们提到过,中国头一位派到英国和法国的大使郭嵩焘,写了本叫《使西纪程》的书,书里头全是新鲜的思想和看法,这让搞洋务的人很看重,总理衙门还把它印出来给大家看。本来想着能带动大家思想开放呢,结果没想到,保守的那些人反应特别大,最后差点儿闹出个大乱子来。
郭嵩焘这个人啊,挺有名的。
慈禧太后见势头不对,连忙改变主意,急着跟她的心腹郭嵩焘撇清关系,生怕自己被牵连。这样一来,赶紧找个谁去接替郭嵩焘,当大清在英法的大使,就成了火烧眉毛的急事。
郭嵩焘以前可是个政治红人,但因为他出使英法时言行不当,结果搞得自己声名狼藉。所以,那些有点地位的洋务派人物,都把这事儿当成反面教材,生怕自己也沾上边,被舆论围攻,成为众矢之的,被架在火上煎熬。
说到保守派,那就更不用说了,慈禧太后更不会考虑他们。这些人对国际上的事情完全不了解,要是让他们去处理外交事务,那简直就是乱来。他们整天就只会自我陶醉,自以为了不起,好像自己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似的。
于是,这个位置瞬间变成了没人敢接的棘手活,慈禧尽管喊破了喉咙,反复强调这活计多么有益,纯天然无污染,还能解决大问题,可愣是没人愿意搭理她。
慈禧正犯难呢,这时候有人跟她说,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,袭了他老爹的一等候爵位,这小子模样特别,年轻时有点像电影明星周星驰,爱玩些洋人的新奇玩意儿,还会说洋文,要不让他去试试?
慈禧一听,马上拍手叫好,心想这烫手的山芋啊,也就曾纪泽能接手,除了他,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。慈禧为啥会这么想呢?
曾国藩的儿子叫曾纪泽。
曾纪泽就像个自带光环的大英雄,还有强大的后台撑腰,毕竟他老爸是赫赫有名的曾国藩嘛!说说郭松涛的坏话或许还行,但要是谁敢骂曾纪泽,那就得三思而后行了。要知道,他老爸的学生和朋友遍布天下,万一哪天心情不好,谁乱嚼舌根,说不定半夜里就会有块砖头从窗户飞进来,挨了打还不知道是谁干的坏事呢!
看来这替罪羊的角色,除了他,还有谁能胜任呢?慈禧太后连忙下令,要人去请这位与众不同的壮士。可等到一见面,才发现这位“少壮派”其实已经四十好几,满脸络腮胡了。
慈禧这下更好奇了,心想科举又不考外国话,也没听过哪家私塾教鬼神的语言。听说这小子能说洋文,真的假的?慈禧便想试试他。没想到曾纪泽张口就来:“来就说come,去就说go,点头是yes摇头no,我是I,你是you,见面打招呼就说Hello!”
这段话一讲出来,慈禧惊得下巴都快合不上了,朝廷上的那些文官武将,一个个更是馋得直流口水,眼珠子瞪得滚圆。在大清国那些高级官员中,能讲英语的,就他这么一位。
我猜说到这儿,大家心里肯定直犯嘀咕:曾纪泽到底是在哪儿学的英语,竟然能说得跟咱们高中生似的?听说他的英语水平还不低呢,真让人好奇,他到底是拜了哪位高人为师啊?
哎,他没人教,全是自己学的。你说他咋就想到要自学英语了呢?
这其实是因为他老爸的影响。那具体是咋回事呢?之前咱们说过,曾国藩的人生能分成三个阶段。头一个阶段,他就是特别正气,整天灌鸡汤,觉得有了理想和道德,啥问题都能解决。结果呢,他到处碰钉子,别说打败太平军了,有段时间,他还被敌军手下不满的士兵追得到处跑,差点连命都丢了。
挺逗的是,现在市面上那些挂着曾国藩名头的成功学书籍,大多只讲他某一时期的处世之道。很多人一股脑儿地灌下这些心灵鸡汤,结果离成功的大门越来越远,反倒对厕所越来越熟悉了。说到底,这些鸡汤的最大“功效”,怕是就剩利尿这一点了。
曾国藩人生的第二个时期,他讲究的是效果为王,不管是啥办法,能解决问题就是好办法。他开始推行实用路线,不再硬性要求手下的将领必须品德无瑕,能打胜仗才是关键。这样一来,虽然他的形象没那么高大上了,但正是在这个时期,他逐渐在对抗太平天国的战斗中站稳了脚跟。
曾国藩人生的重大转变发生在他的第三个阶段,那时他忽然顿悟,意识到用上洋人的枪炮才是赢得这场仗的诀窍,有时候,选对工具比拼命升级自己还管用。
最关键的是他特别会触类旁通,在玩道具的过程中,慢慢琢磨出了门道,最终成为了一位大师,实现了思想上的大突破。这让他既看到了中华文明的闪光点,也意识到了它的不足之处。
因此,到了晚年,曾国藩不单是积极推动洋务,光想着在“工具”上有所进步,他更加重视育人,特别是推动了孩子赴美留学的计划。但这一点,却是那些总把曾国藩看作是国学代表的专家学者们,最不乐意提及的一段往事。
因此,受到老爸的影响,曾纪泽在32岁那年,也就是曾国藩着手实施送孩子去美国留学的1871年,他也动手学起了英语,并且顺手还掌握了国际象棋。到了1878年,他勉强能和外国使节搭上话,靠着字典,半猜半懂地看外国报纸。尽管他考英语4级肯定没戏,但这故事已经够励志的了。
曾家三兄弟:曾国荃、曾国藩和曾纪泽,都是了不起的人物。
所以到了1880年,清朝急需从难关中找出路,得挑个人去担此重任时,慈禧太后立马决定,就让那个会讲英文的年轻人去,他能胜任!
说起慈禧,这时候眼光可真犀利,一看一个对。要知道曾纪泽这时候,也就靠着他老爹的名声,学了几个英文字母,啥正经活儿都没干过,谁又能摸清他的底细呢?
而且慈禧已经经不起再犯错,崇厚那档子事已经让她够头疼的了,要是再瞎指挥,那她的威信可就全没了。可奇怪的是,在修建颐和园之前,慈禧每逢关键时刻,总能挑中能人,跟后来那个糊里糊涂、满心怨气的老太太,简直判若两人。
这样一来,这副沉甸甸的重担,就落在了没有真正搞过外交、早已不是愣头青的曾纪泽肩上。他能应付得来吗?他明不明白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?
他心里明镜似的,说这就像“要拦住奔腾的河水收回溅出去的水花,或是从老虎嘴里抢回已经吞下的肉。”这不是让他去做不可能的事儿嘛!
但说起曾家父子,那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楷模。别人躲都来不及的差事,他们却爽快地答应了,还满怀激情地赋诗一首表明心志:“匆忙之中接重任,誓以言辞护江山。”
他老爹以前只是个读书人,但组织起民团,用起洋枪洋炮来救老百姓于苦难,十分了不起。现在,他也打算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,为大清把伊犁争回来。
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!大清说要废除条约,俄国政府一听,立马火冒三丈。他们再也受不了失败了,这段时间,俄国老是吃亏。就拿柏林会议来说吧,第10次俄土战争好不容易得的成果,全泡汤了,真是得不偿失啊。
随后,在1879和1880这两年,俄国遭受了大饥荒,而且还得还上高达5200万两白银的战争债务,这让俄国的钱袋子几乎空了,国内的问题也越来越多。为了平息老百姓的不满,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就着手准备开个立宪大会,商量着怎么搞个君主立宪,好让国家制度再改改。
可没想到,国内的民主派还是紧追不舍,不断质疑君主制的合理性。更有甚者,一些极端人士组建了个叫民意党的恐怖团体,直接宣布沙皇“死刑”,接连不断地策划刺杀行动。
因此,这时候的俄国特别想要在外交上赢得一局,所以他们就把里瓦几亚条约当成是大功一件,到处宣扬。可没想到,那些西方人眼中软弱无能的大清,竟然决定不履行条约了,这让沙皇的脸往哪儿搁啊?!
不说了,再啰嗦就不符合我们战斗民族的称号了。所以,俄国政府里面的人商量后,决定着手准备打仗,用武力来迫使大清屈服。
一时间,战火连天,局势动荡不安,大清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重困难。
1880年5月23日,两广地区的最高长官张树声传来消息,说俄国那艘超大的铁甲船弥尼号,正从新加坡往日本开。还有艘叫阿西阿莫号的船,从香港出发,但不知道它要去哪儿。到了27号,咱们国家在日本长崎的领事余儁又报告,说弥尼号已经到了长崎,进船坞去修了。
5月27号,招商局的徐润道员说,在新加坡的同事瞧见两艘俄国的铁甲船,一艘重6000吨,另一艘轻些,有1330吨,它们正朝着日本长崎那边开去。
李鸿章在同一天禀报,说俄国人从黑海派了4艘铁疙瘩船过来。其中一艘叫马士达,重1693吨,正往咱东北的珲春那儿开;还有一艘叫新彼打士巴,重2648吨,目标是汉口;另外一艘尼西纳格利,重1817吨,朝着朝鲜那边的海面去了。除此之外,还有15艘装满了步兵的运兵船,已经到上海租界了。再有一艘叫阿守义赖的铁疙瘩船,也在来上海的路上呢。
同文馆的人翻译了国外的消息,说现在俄国有12,000人在伊犁,还有12,000人在黑龙江。他们还给西西伯利亚派了15,000增援,给东西伯利亚派了3000增援,太平洋舰队也多了2000人。而且,俄国海军里最大的一艘9600吨的铁甲大船,正往海参崴那边赶呢。
就在这时,新疆北边的金顺传来消息,说驻在伊犁的俄国人,拉了8000名很激进的穆斯林加入他们军队,还摆了50门大炮在那儿,把伊犁的防守做得更严了。
北极熊摆开了决战的阵势,看起来像是要大打出手,就在这时,日本人也来凑热闹想占便宜。大清国驻日本的大使何如璋说,日本的外务大臣特意找他谈话,一边挥舞着棍棒,一边又递上甜萝卜,给他讲解这两样东西的厉害。
日本人讲,这根大棍子其实是俄国人塞给他们的,想让我们联手,在背后给你们来个突然袭击。这计谋听着挺狡猾,但咱俩关系这么好,铁得很,我们哪能干出这种事儿呢?
接着,日本人又说,关于琉球这事儿,咱们不是已经私下定好了吗?你总不能让我反悔吧?不过念在咱俩交情这么好,我们也不会让你们吃亏,要不这样,八重山和宫古这两岛就归你们了,咱们就算两清了,行不?
因此,何如璋向朝廷汇报,日本人现在摆明了要我们二选一,要么接受他们的强硬手段,要么就得顺着他们的意。他们的新驻华公使已经在去北京的路上,还放出话来,要是再谈不拢,那就别怪他们翻脸不认人了。
这简直就是明目张胆地落井下石。更让人心急的是,朝鲜也来向大清求助,说俄国军舰在他们家门口徘徊。日本人也不甘落后,派使者威胁李氏王朝开放国门,不然就要动武,凶相毕露。
那时候的大清,情况挺棘手的。英国人虽然态度有了变化,可光说不练,一点实际行动帮忙的意思都没有。因此,这难题怎么解决,还得大清自己想辙。
就在这个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时候,1880年6月24日,对谈判一窍不通的曾纪泽来到了圣彼得堡。可没想到,俄国人竟故意给他下马威,晾他在一旁,不理不睬,先让他体会了一把吃闭门羹的滋味。
但他们万万没料到,曾纪泽绝非崇厚可比,这家伙,32岁了还敢去挑战学英语呢,这点小伎俩,怎么可能难倒他?你要是不理我,我就去找别国的外交官,让全世界都知道,大清国的使节已经到圣彼得堡了,看你到时候怎么办!
后来,曾纪泽去见了那些在俄国的大使们,一块儿吃饭饮酒,还聊些家长里短。这么一搞,俄国人就开始有点慌了,他们听说曾纪泽英语说得挺溜,不像崇厚那样沟通费劲,而且他对西方贵族的那些复杂规矩特别熟悉,轻轻松松就混进了上流社会的圈子。
这事儿可不妙,要是任由他到处瞎问,俄国人家的那些破事儿,他很快就能摸个门儿清。更让俄国人头疼的是,社交场上总有人爱显摆自己,想着法子让人觉得自己更机灵。还有些外国大使似乎也在给他出主意,这可得赶紧拦住,决不能让他变得精明起来。
但最关键的是,曾纪泽心里明白,他老在这些交际场合露面,迟早会成为报纸的大新闻。这样一来,俄国上下都知道中国特使到访了,俄国外交部肯定也会主动找上门邀请他。
7月4日一到,圣彼得堡城里城外都传开了,说大清国的特使已经到了。这下俄国人没办法再躲了,只好硬着头皮见曾纪泽。俄罗斯那个临时管外交的吉尔斯,还有在中国的俄国大使布策,打算先给他来个下马威,让他的威风灭一灭。
一碰面,俄国人就扯着嗓子大喊大叫,说大清不讲信用,曾纪泽没资格再来谈,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违背了国际规矩,根本不像文明国家会做的事,只有野蛮国家才干得出来,这种事儿让人瞧不起。
可俄国人压根儿没料到,曾纪泽一开口就把他们震住了:“你提的国际法,是不是大家公认的那个万国公法?那咱们就照着万国公法的规矩来聊聊,为啥之前那个条约不算数呢。”
曾纪泽这时沉着冷静,一点一点地进行回击。他指出,按照国际法规,崇厚虽然是全权代表,但也不能签署超越他权限的条约,而且双方还没正式交换文件呢,所以他完全有权利重新谈判。接着,他告诉俄国人,这些规定在国际法规里写得明明白白,第几页第几行都标着,不信你们自己查查看。
俄国人顿时愣住了,他们压根没想到,这位清朝的大官竟然还了解国际法律,这下没法随便糊弄了!于是,俄国的代理外交头头吉尔斯干脆撕破了脸,猛地一拍桌子,冲着曾纪泽大吼:“什么法律不法律的,咱们直接用刀枪大炮来解决伊犁的事吧!”
俄国的大使对自己的表现挺得意,他心想自己中气十足,声音洪亮,就像是用了全力吼叫一样,肯定能把曾纪泽吓得魂飞魄散。可让他惊讶的是,曾纪泽只是轻轻叹了口气,摇了摇头,然后对他说:“瞧瞧你,站桩都不稳当,胳膊也没伸直,腰不直,屁股也不翘,连点皮毛功夫都没学到家,就敢出来显摆。哎,算了,看在你这么卖力的份上,我还是给你一个铜板吧。”
哎呀,我说错了,说偏了。其实,在真实的历史记录里,曾纪泽是这样讲的:“咱们中国人啊,其实不喜欢打仗。但要是有人硬逼着我们打,咱老百姓也不是吓大的,敢跟他们对决。咱们中国人有股子韧劲儿,不怕吃苦受累。就算打第一仗没赢,咱们国家地大物博,打个几十年仗也能撑得住。所以啊,要是我们不同意的事儿,不管你们怎么逼,不管你们开来多少军舰,都别想得逞。”
这下子,俄国人可犯难了,心想这人咋这么难对付呢,既不吃软的也不吃硬的,既骗不了也吓不倒,这可该怎么办才好啊?琢磨来琢磨去,看来也只能收下他的国书了。
7月17日,皇帝在靠近圣彼得堡的避暑山庄会见了曾纪泽,并且破例用英语跟他聊起了天,这可是大清外交上头一遭的新鲜事儿。
经过几番交流,俄国人觉得曾纪泽这个人太难对付,话不投机,所以他们就说,不跟你继续聊了,咱们得换个地方,到北京去谈。而且,我们还要在俄罗斯海军的保护下,派俄国的驻华大使布策,坐着铁甲战舰来谈,你就先回去吧。
可俄国人头疼的是,曾纪泽这人并不容易对付,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回答:“我这儿不给的,布大人就算去北京,也是白搭!我还是留在这儿,等你们琢磨透了咱再聊。”
走的时候,曾纪泽跟对方说:“土地我们是一寸都不能让的,但其他的事情嘛,还可以商量。”在晚清那会儿,像曾纪泽这样能既强硬又有分寸,既敢于争取又懂得用策略的谈判代表,还真是头一个。
晚清时候,碰上俄国来吓唬,日本敲诈勒索,还有朝鲜跑来求救,这可是头一遭。不单是前线的大使们应对得当,就连后方的朝廷也是万事俱备。
当俄国人从到处都来施加军事威胁时,朝廷赶紧让左宗棠进京,让他全盘指挥军事计划,并且坚决不让布策来京,给俄国人明确表明了态度:要打仗,就找左宗棠较量;要谈判,就找曾纪泽去。你们自己看着办,我们随时准备应对,不怕跟你们耗到底!
不只是朝廷处理得当,整个大清国也非常难得地团结在一起,大家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确实把准备工作做得十分周全。刘锦棠准备向中亚进发,曾国荃守在山海关防备,李鸿章管理沿海的军事事务,而左宗棠则稳坐京城指挥全局。大清朝的精英全都出动了,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阵容。
为了不让两边都被敌人攻击,大清国在忙着自己的备战时,也给朝鲜来了个大升级,给朝鲜的三万王城守军配备了新武器。
我想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件事,因为这个代购计划花了221,440两白银,是李鸿章大人亲手办理的。通过这个计划,咱们既能看看那时候清军的武器装备咋样,也能明白后来甲午战争时,两边的真实装备差距。
根据清朝打仗的实际经历,还有朝鲜国的钱包厚度,李鸿章给他们想了个法子:大炮得挑顶呱呱的,步枪嘛,新旧混搭一下,总之得在钱够用的前提下搞定装备。
根据李鸿章的安排,三千人成了炮兵,他们得到了18门德国造的四磅后装克虏伯大炮和18门两磅后装克虏伯榴弹炮,这些大炮价钱一样,每门都是1500两银子,而且每门炮还配了300发炮弹,每颗炮弹一两银子。另外三千人成了骑兵,一半人配了德国造的后装毛瑟马枪,总共1500把,每把6两银子,子弹一千颗要22两银子;另一半人则配了英国造的前装恩菲尔德马枪,也是1500把,但每把只要三两六钱银子。
步兵总共有2万人,其中精兵用的是德国造的毛瑟后膛弹仓步枪,有3000把,每把要9两白银,子弹嘛,1000颗就得22两白银。剩下的士兵用的就是英国产的恩菲尔德前膛步枪了,总共有17000把,每把才三两白银。另外,还有1万颗铜帽,花了8两白银。至于米尼弹和火药,都是我们自己做的。
上述军队中,有些是由大清派专家去培训的,另一些则是朝鲜派人到大清来学习。从这可以看出,大清那时候已经熟透了这些武器的用法,还明白了怎么运用它们打仗。
打从1880年起,朝鲜人就不再使大刀长矛了。而且啊,那时候的大清还帮他们建起了修武器的厂子、做火药的工坊,还有弄电器和水雷的地方,这些事儿在大清的外交史料第23卷里都写着呢。后来他们的武器又改进了好几次,都是有记录的。所以说,韩国电视剧里演的那些不太靠谱。他们后来打不过日本人,武器其实不是主要原因。
瞧这大清国,这回是真的要发威了,光靠吓唬人家可不行了。俄国那边赶紧开了个大官们的会,正经八百地商量起跟大清打仗的事儿。陆军头头米留金站出来,讲了一通打气的话,说得大家热血沸腾,掌声雷动,个个兴奋得不行。
可当沙皇望向财政大臣格列格时,他却只能摊开双手,肩膀一耸,说没钱。这不仅仅是因为俄国外头还欠着5200万两白银的债务,更关键的是,中国人已经整装待发,打算跟大清来一场全国动员的大战,那花费得比第十次俄土战争多了去了,预算得是个吓人的大数目,俄罗斯根本打不起这场仗。
因为手头紧,啥也白搭,所以俄国人只好又坐回谈判桌,继续跟难对付的曾纪泽周旋。好几次,俄国人稍不留神说错点啥,就被他揪住不放,搞得快崩溃了。
聊啊聊!经过多次你来我往的商量和拉扯,到了1881年2月24日,中俄两边终于达成了《伊犁条约》。伊犁的大部分地方都回到了我们手里,不过呢,我们得多给俄国400万两白银作为补偿。而俄国呢,也放弃了很多之前那个崇厚答应他们的、不太合理的要求。
尽管这个条约还有诸多不足,但谈判的底牌说到底还是靠国家实力说话。清朝和俄国国力相差太大,曾纪泽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,把手里的牌都打出去了,因此他完成了任务,真是咱们民族的骄傲。
其实,签了这份条约后,中国在当时国际上真是长了不少脸,让欧美国家都另眼相看。曾纪泽的本事,赢得了全世界的好评。想想自鸦片战争起,这是头一回,咱们几乎全靠自己的力量,硬是让一个西方大国放弃了到手的利益。这种情况,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,大清国就数那会儿最风光,真是让人扬眉吐气。
1882年4月30日,金顺带着军队又回到了伊犁,这意味着整个新疆地区都重新回到了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。
1884年,新疆开始设省,刘锦棠就成了新疆的第一把手——巡抚,乌鲁木齐也变成了新疆的中心城市。这是晚清时候的一件大事,让左宗棠名声大噪,梁启超都说他是500年来最伟大的人。这么说吧,他得到这个称赞一点也不夸张,因为对一个国家而言,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土地了。咱们的故事讲到这里就差不多了,但新疆的故事,会一直讲下去。
这本书里,我给你讲了好多好多新疆历史上惊心动魄的瞬间,还有那些英雄豪杰辈出的日子。不过话说回来,真正的幸福生活啊,其实就像那平静如水的日子一样。所以,我打算就让这本书这样安安静静地收尾啦。
接下来的章节,我打算聊聊这本书讲的主题,就是咱们中华文明遇到外来宗教时该怎么办,还有咱们文明的未来该往哪儿走。希望能顺利过关,感谢大家支持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股票配资论坛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